马谡(马谡简介)
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马谡失街亭的真正原因
- 2、马谡的简介
- 3、马谡简介,挥泪斩马谡
- 4、马谡是谁
- 5、马谡怎么读音
马谡失街亭的真正原因
马谡失街亭,最大的过错方是诸葛亮。诸葛亮明知道街亭虽小,却是汉中咽喉,关系到北伐的进展,此地既无城池可守,又无天险阻拦,防守极难。这等重要的位置,需要一名擅长守城的将领前往。
原因: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,举措烦扰,更加舍弃水源,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;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,但马谡都不接纳。
首先马谡刚愎自用,固然是直接原因,但究其根本,却在孔明身上,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,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。
问题五:马谡街亭败给谁 马谡失街亭的原因分析 据三国志记载,三国马谡失街亭败给了魏将张颌,三国时期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 马谡,不知己,不明人。纸上谈兵之谋。
马谡的简介
1、马谡——失守街亭的蜀汉将领 马谡(190-228),字幼常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,三国时期蜀汉大臣,侍中马良之弟。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,曾任绵竹、成都令、越嶲太守。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。
2、马谡 (190-228),字幼常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,三国时期蜀汉大臣,侍中马良之弟。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,曾任绵竹、成都令、越Q太守。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。
3、马谡(190年-228年),字幼常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,侍中马良之弟,三国时期蜀汉官员、将领。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,历任绵竹县令、成都县令、越嶲太守。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。
4、马谡(190年-228年),字幼常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,马谡绝不是个庸才。马谡字幼常,是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东南)人,为马良的弟弟。“马氏五常”,是当地很有名气。
马谡简介,挥泪斩马谡
马谡是马良之弟,素有才名,得到诸葛亮赏识。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,君其察之”,但诸葛亮并未听取。
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一直是严明军纪的典范。马谡刚愎自用,贻误战机,丢掉对战争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,致使战争形势急转直下。诸葛亮为了以后的军事大计,不得不挥泪将其斩首。
马谡,字幼常,襄阳宜城人,侍中马良之弟,三国时期蜀汉官员、将领。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,历任绵竹县令、成都县令、越嶲太守。
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段故事大家应该都是非常熟悉了,也是三国中非常令人遗憾的桥段。马稷早年在荆州跟随刘备一起共事,期间也是凭借自己的才华不断升官,最后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。
马谡是谁
1、马谡(190年-228年),字幼常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,马谡绝不是个庸才。马谡字幼常,是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东南)人,为马良的弟弟。“马氏五常”,是当地很有名气。
2、马谡(190-228)字幼常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。初从刘备取益州,官至越嶲太守。谡才气过人,好论军计,深得诸葛亮器重,而刘备临终对亮说: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。”亮不以为然,以谡为参军。
3、马谡(sù)(190-228),字幼常,籍贯荆州襄阳宜城[今湖北宜城],官至越希太守。马谡少时素有才名,和兄长们并称为“马氏五常”。马谡是马良之弟,素有才名,得到诸葛亮赏识。
4、马谡是三国时的将领。他与哥哥马良,都在刘备手下做官。 马谡爱好谈论军事,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。但是,刘备总觉得马谡好 高谈阔论,说话不踏实。刘备临死前,曾经对诸葛亮说:“马谡此人言 语浮夸。
马谡怎么读音
马谡mǎ sù谡的释义:起,起来。 肃敬的样子。马谡(公元190—228年),字幼常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,侍中马良之弟。马谡一共兄弟五人,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。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,并称为“马氏五常”。
马谡的读音:mǎ sù 马谡(190年-228年),字幼常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,侍中马良之弟 ,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家、将领。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,历任绵竹县令、成都县令、越嶲太守。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。
三国里马谡的拼音是mǎ sù。三国里马谡的拼音是mǎ sù。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,马谡是蜀汉(蜀国)的一位重要将领和军事家。然而,马谡这个词也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军事上的失策或失败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